提要中国,是世界上最早通过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国家,黑木耳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1400年前。改革开放初期,木屑菌棒栽培技术出现,开启了中国食用菌规模化、产业化的发展篇章。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,食用菌具有“短、平、快”等特点,是适宜山区发展的优势产业,在福建、浙江一带迅速兴起并推广至全国,带动产区贫困群众率先脱贫致富。与其他农作物不同,食用菌生长的“土壤”是菌棒,其中80%以上的原料是阔叶树木屑。
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的极速增长,阔叶树木屑资源被大量消耗,产业发展与资源短缺的菌林矛盾,成为食用菌产区面临的普遍困境,无数菌菇大县因栽培资源枯竭而退出产业发展。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在全国起步较晚,但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品种优势,加之省委、省政府超常规的推进力度,贵州食用菌产业后发优势逐步凸显。2019年,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30.9亿棒(万亩)、产量113.8万吨、产值135.9亿元,跻身全国第一梯队。同时,食用菌产业也是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,85个县(市、区)发展食用菌产业,带动着全省50多万贫困人口。
食用菌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,直接影响着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,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,关系乡村振兴的未来。如何避免“菌林矛盾”发展困境,妥善解决食用菌生产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,促进经济效益与森林资源双增长,让广大农民不仅眼前得利更能长远获益?看贵州如何作答。
跻身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第一梯队的贵州,每年需要消耗多少木质菌材?2019年,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30.9亿棒(万亩),木质菌材消耗量为111.6万吨。2020年,全省计划种植食用菌33亿棒,预计需要木质菌材132万吨左右。
未来几年,随着全省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,木质菌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。如此规模的木质菌材需求,支撑产业发展的原料从哪里来?2019年,全省消耗的111.6万吨木质菌材中,101.95万吨来自于湖南、广西、四川等省外市场,9.65万吨为省内供给,全省木质菌材自给率仅为8.65%。过分依赖省外市场,会造成食用菌菌材价格、质量等难以控制,增大产业发展风险。
尽管如此,贵州的食用菌生产企业还是会选择省外进料途径。“在我们前期的走访调研中,几乎没有食用菌生产企业考虑建立自有菌材林基地,也不愿意在省内采购。”省林业局外产处负责人胡志伟介绍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贵州山区林木采伐难度大、交通条件差,木屑生产成本高,进而造成了菌材供给量小、价高、不稳定。
随着多年的发展,贵州的大多数食用菌企业都打通了省外原料购进渠道,并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,企业也觉得自身的生产发展很稳定。然而,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这一切。受疫情影响,交通限流,省外菌材运不进来,生产只能停摆。
虽然国内疫情很快得到控制,复工复产有序推进,但贵州的食用菌企业却不得不清醒过来,面对更为严峻的风险——全球性木屑资源紧缺。从国内看,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,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禁止。江西、安徽等地率先启动五级林长制,严格考核问责,更严厉的保护措施将在全国全面推开,木材购进渠道将日趋收窄。从国际看,由于限制砍伐,东北三省的黑木耳栽培企业,大多从俄罗斯进口原木、木屑,但俄罗斯当地森林资源也在加强保护,每年砍伐指标不断缩水。
山东省曾依靠进口木材边角料加工成木屑,但现在,木废碎料等16种固体废物,国家已禁止进口。此外,我国已连续十余年出口香菇菌棒到韩国、日本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地,受香菇菌棒免入关税政策的刺激,出口量逐年提高,加剧了木屑资源的争夺,价格持续走高。
2013年以前,木屑价格是110元/立方米,今年已经达到200至220元/立方米。提升木质菌材自给率,越早部署,越早受益。纵观贵州的森林资源,2019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.51亿亩,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。
森林资源丰富,但树种结构单一、径级小、低质低产林普遍存在,森林质量亟待提升。在木质菌材管理方面,过去全省菌材交易多为私下交易,没有正规的渠道和手段,菌材的来源、手续的办理情况难以把控,部分区域因菌材需求旺盛而出现乱砍滥伐现象。“科学规划菌材保供,不仅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求,更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需要,是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。”省林业局副局长向守都说,林业部门开展菌材供保工作,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生产菌材,做到手续正规,来源清晰,促进菌材交易合法化,防止乱砍滥伐。
另一方面,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抚育间伐、低产林改造,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林业绿化造林,也能够有效增强森林管护力度、提高全省森林质量。结合贵州的森林资源特点,省林业局大力推进菌材保供,确保全省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,确保全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。
近中远统筹考量——近期,稳住原有渠道。对2020年全省木质菌材132万吨的原料需求,主要采取以省外调进的方式加以解决,预计省外采购72万吨。
中期,补充省内供给。在41个县(区)实施阔叶林抚育间伐、阔叶低产林改造,在9个县(区)和省属扎佐国有林场安排回收阔叶树林木采伐剩余物,在18个县(区)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,确保2020年省内菌材供给60万吨。远期,建设菌材基地。
以槐树、核桃、板栗、皂角等优质乡土菌材树种为主,2019年全省已完成菌材林基地建设任务50万亩,2020年还将建设30万亩。此外,组织开展泓森槐等菌材树种区域化试验栽培研究,科学选育更多优势菌材树种。
产供销合力攻坚——选取大方、织金、安龙、印江等11个县作为我省木质菌材生产加工试点县,采取需求量、采伐量、采伐地点对点对接方式,落实菌材生产,组织菌材供应。建设贵州菌材供需信息平台。围绕食用菌生产企业、菌材供给企业、林业部门三方使用主体,开通实时分类发布信息、诚信评价、审批管理等功能,为全省食用菌生产企业提供菌材来源和购销渠道。
“对于菌材供保,我们要辩证看待保护和利用的关系,不能单方面就认定菌材保供是砍伐林木破坏生态,也不能为了满足原料需求违法过度采伐。”向守都认为,菌材保供就是要有科学的规划采集,依法合理地组织采伐,坚持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,可以实现越采越好、越采越多,这才是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正确运用。(方春英)。
本文来源:565体育app-www.newarksummerfest.com